近年來,關于“本科畢業論文存廢”“實踐成果能否替代論文”的討論持續升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的一系列探索更將這一議題推向公眾視野。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正面臨“破”與“立”的考驗:既要回應“論文注水”“與實踐脫節”的現實質疑,又需守護學術訓練的核心價值;既要滿足多元化人才培養需求,又要筑牢畢業質量底線。
為此,法治經緯版今天推出一組深度報道:一篇聚焦高校實踐成果替代論文的具體探索,拆解“替代方案”如何落地、如何規避風險;另一篇跳出“存廢之爭”的表層討論,深挖高等教育轉型的結構性矛盾,探討畢業評價體系改革的根本方向。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趙 麗
本報見習記者 王宇翔
不用寫畢業論文,靠競賽獎項也能拿學位?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發布的一則通知,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引發熱議。通知明確,2026屆本科畢業生可申請用四類成果替代畢業設計(論文),分別是高水平競賽獲獎、創新實踐項目結題、學術論文發表、發明專利授權。
這一政策并非個例。近年來,從研究生教育到本科教育,多所高校陸續啟動畢業考核改革,試圖打破“唯論文”的單一評價模式,但“如何保證質量不滑坡”“如何避免制度被鉆空子”等問題,始終是改革繞不開的核心。
多校探索“論文替代”路徑
《法治日報》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用實踐成果替代傳統學位論文的探索,早已在研究生教育領域先行。
2025年山東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國家首批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研究生王茜,成為山東省首名不用提交學位論文,僅憑借實踐成果完成答辯并獲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
同年6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也進行了兩場特殊的碩士答辯會——沒有傳統的學位論文,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產業實踐報告和實物成果。2022級工程碩士張百川與趙越東,成為學校首批以產品設計類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
在本科教育層面,“論文替代”的探索同樣呈現多樣化趨勢。
溫州大學鼓勵本科生用創業成果替代畢業論文;浙江農林大學則將競賽成果納入畢業考核體系,明確規定本科生若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等國家級賽事,并獲得二等獎或銀獎以上成績,可申請替代畢業論文;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則針對文科專業推出了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簽約作者身份在知名網絡文學平臺完成的作品,可代替畢業論文申請畢業資格。
對于“論文替代”政策,不同專業、不同需求的學生反應差異明顯。一些學生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感興趣的實踐項目上;另一些學生則擔心競爭會更激烈,畢竟成果要求高,答辯通過率又低。
記者隨機采訪了20名2026屆本科生,其中12名學生表示“愿意嘗試”,8名學生則選擇“堅守傳統論文”。
需警惕“鉆空子”風險
“相較于傳統畢業論文,‘論文替代’方案的適用范圍更窄、實施難度更高,對學生、教師、學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南政法大學紀檢監察學院監察法教研室副主任袁浦說。
袁浦在研究多所高校的改革政策后發現,傳統畢業論文作為一種成熟的考核方式,具有三大不可替代的優勢:
一是系統性,它涵蓋了從發現問題、查閱文獻、設計研究方案、嚴謹論證到系統表述的完整鏈條,能讓學生接受完整的學術訓練;
二是規范性,通過論文寫作,學生可以學習引證規范、格式規范、學術倫理等學術共同體恪守的基本準則,培養學術素養;
三是普適性,它對教學資源的要求相對較低,無論是研究型高校還是應用型高校,無論是理科專業還是文科專業,都能實施。
受訪專家進一步分析,“論文替代”方案的難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成果獲取難度大,無論是發明專利、高水平競賽獲獎,還是創新實踐項目結題,都需要長期投入時間和精力,且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評價標準更復雜,論文有明確的查重率、字數、格式等要求,而實踐成果的創新性、實用性、個人貢獻度等則難以用統一標準衡量;過程監管成本高,學校需要跟蹤學生的實踐過程,核實成果的真實性,避免出現“掛名競賽獲獎”“購買專利”等情況。
正是因為存在這些難度,“如何防范制度被鉆空子”成為“論文替代”改革中最受關注的問題。
受訪專家提醒,部分學生可能會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替代成果,比如在競賽中只掛名而不參與實際工作,或者通過中介購買發明專利。如果學校不能嚴格審核,“論文替代”就可能異化為“畢業捷徑”,導致培養標準降低,反而違背改革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