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河北滄州一網友在趙一鳴零食店買完東西,結賬時店員笑瞇瞇遞來幾顆糖,“沒零錢啦,用糖抵行不?”
客服說“經顧客同意才能用糖找零”,網友冷笑:我同意了嗎?我同意了嗎?我同意了嗎?!
趙一鳴官方回應倒是挺快:“我們不允許強行用糖找零,但要是顧客同意……那就可以。”
聽聽,多嚴謹!多貼心!
可問題來了——你揣著一把糖問顧客“能找糖嗎”,和揣著刀問“能劫個財嗎”,本質有啥區別?
都是“禮貌的強迫”啊朋友們!
人家顧客站在柜臺前,后面排著長隊,你好意思為五毛一塊錢掰扯十分鐘?多數人只能咬碎牙往肚里咽:“行……行吧。”
這年頭,商家的“自愿”套路簡直比我的發際線還稀疏。
——健身房推銷:“姐,試課免費哦!”(結果押金不退)
——電商平臺:“點擊就送百元券!”(滿1000才能用)
如今趙一鳴更絕,直接發明“糖果經濟學”:零錢不夠,糖來湊;成本轉嫁,真順手!
有網友算過賬:一小盒糖果成本可能不到一毛,但當五毛一塊找出去,利潤率直接飆升500%!這買賣,巴菲特看了都得遞煙。
有人說:“小時候小賣部也用糖找零呀!”
醒醒!二十年前一顆糖能甜半天,現在糖吃多了怕得糖尿病;二十年前民風淳樸,現在商家套路比《甄嬛傳》還多。
再說了,菜市場大媽找零時少一毛錢都恨不得塞根蔥補償,您這用糖抵五毛,是不是還得補句“恭喜發財”?
感謝那位較真的滄州網友,你的一小步,是消費者權益的一大步。
今天你默許了糖果找零,明天可能收到“過期餅干抵兩塊”;后天店家干脆推出“會員積分抵現金”——你的錢包,遲早變成商家的“零食回收站”。
下次再去趙一鳴,建議自帶計算器+驗鈔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如果店員溫柔問你:“找糖可以嗎?”
請你更溫柔地回她:“可以,但我吃糖過敏,要不您把我該得的零錢折成微信紅包?”
畢竟,我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但商家的良心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