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最難的不是逐鹿,而是信任!而在人形機器人賽道,馬斯克的“站隊”比信任更有分量——小鵬機器人IRON跳貓步、秀靈巧手的視頻刷爆全網后,這位科技圈“預言家”直接拋出石破天驚的判斷:“機器人市場將由特斯拉和中國公司主導,其他西方公司太弱了”。這番表態絕非隨口恭維,而是戳中了產業競爭的核心邏輯,更是給全球賽道劃定了新的勝負線。
馬斯克的自信,本質是特斯拉“產業協同+規模化野心”給的底氣。Optimus機器人與特斯拉汽車共享芯片、電池、AI傳感核心技術,輔助駕駛的底層邏輯直接遷移,這種“技術復用”少走無數彎路。如今特斯拉已敲定加州、得州雙工廠布局,目標2026年量產10萬臺,遠期沖刺千萬臺產能,計劃將成本壓至2萬美元以內。這種“從實驗室直接沖向量產線”的打法,正是西方傳統科技公司難以企及的。而他對中國公司的認可,更是看到了我們“后發先至”的硬實力。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從來不是單點突破,而是“全鏈條式集體沖鋒”。小鵬IRON以22個自由度的靈巧手、自然連貫的擬人步態驚艷出圈,背后是國內技術攻堅的持續加碼;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已從35%飆升至48%,電機、傳感器等關鍵環節進口替代節奏加快。更關鍵的是,我們有完善的產業生態——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集成,從算法優化到場景落地,每個環節都有玩家深耕,再加上工程師紅利帶來的快速迭代,讓中國公司既能緊跟前沿,又能靠供應鏈優勢控制成本,恰好踩中了人形機器人“技術成熟+價格親民”的量產關鍵。小鵬更是官宣2026年實現高階人形機器人規模量產,將賽道競爭推向實質階段。
反觀其他西方公司,大多陷入“單點強勢、全局乏力”的困境:要么卡在靈巧手耐用性、動力系統等技術瓶頸,要么缺乏特斯拉式的規模化生產能力,要么供應鏈分散導致成本高企。馬斯克口中的“太弱”,本質是這些公司難以平衡“技術先進性”與“量產可行性”,在產業從“概念階段”邁向“市場階段”時,自然被拉開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