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AI是“吞電獸”,不僅數次引發加劇能源消耗、推高碳排放的爭議,還讓一眾站在全球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佬陷入了“缺電焦慮”。
如果,AI能在用電的同時,提升電力生產效率,助力降碳減排,那就太好了。畢竟,人工智能可以自我訓練、自我迭代,靠自己充沛能量來源也是“義不容辭”。
在11月12日召開的2025赤峰零碳產業大會上,遠景科技集團披露了公司在能源大模型領域的最新進展,發布了迄今為止的全球最大AI電力系統,并展示了其在赤峰綠色氫氨項目中的應用和對綠色轉型的助益。看起來,AI與能源耦合共生,一同發展的設想正在照進現實。
大模型很好,但需通過“物理”大考
“物理人工智能是物理規律與數據智能的融合,將重構未來能源系統。”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將物理人工智能視為AI與能源電力融合的必然條件,在大會上集中闡釋了自己的觀點。
在他看來,支撐著DeepSeek、ChatGPT等AI產品的大語言模型,確實已經能夠幫助人類很好地了解知識、歸納總結、展望未來,但仍有廣闊、巨大的物理世界需要AI來優化和改變。當AI接觸到物理世界時,不能僅僅依靠數據關系來驅動,而必須更多地從一個“浪漫的詩人”變成一個嚴謹理性的“科學家”。人類需要將能量守恒定律、空氣電力學、化學定義、氣象科學等一系列物理規律植入到大模型中,同時要給大模型帶來一個物理約束的框架和理性運行的機器,這就是物理人工智能跟目前的語言人工智能的巨大區別所在。也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傳統語言大模型的“幻覺”,讓AI在真實物理世界中更可靠地發揮作用。
作為AI與物理定律、系統邊界、知識圖譜深度耦合的新范式,張雷表示,自己堅信物理人工智能將是給未來世界帶來巨大改變的新開端。
而能源電力,是支撐現代人類社會,或說“人類世”的物理世界的基礎,也是以往工業革命最突出的成果之一。通向物理人工智能之路,很可能會在這一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在大會上,遠景發布了以“遠景天機”氣象大模型與“遠景天樞”能源大模型為核心引擎,連結AI風機、AI儲能、智能光伏和電網,覆蓋規劃、預測、調度、運營四大階段的AI電力系統。據悉,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AI電力系統。
該公司介紹稱,遠景AI電力系統最關鍵的突破在于,使用AI技術將電力物理邏輯與數字規律深度融合,能有效規避傳統依賴人腦進行高維度多變量場景的不可控因素,在經濟性和穩定性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在具體應用中,這一AI電力系統可以服務于多樣化的負荷側,能實現將風電、光伏、儲能、充電、負荷等多元要素在復雜氣象與電力市場環境下實現自主優化與實時協同覆蓋,為構建綠電直連機制、打造新型電力系統提供強大的智能支撐。
AI確實耗電,但也能助力降碳
顧名思義,零碳產業大會聚焦零碳,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除了政、產、學界的專家,還有超過150家高負荷企業參加了大會,綠電直連、綠色能源消費、零碳產業園建設等是會上的討論重點。不過,與以往相比,如何在“AI+”的背景下討論零碳,成了新鮮話題。
如前所述,AI對電力的需求極大,而數據中心更是需要穩定、可靠的電能供給。在人類應對氣候危機愈發緊急的情況下,這對如何在增加電力供給的同時,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形成了挑戰,尤其作為目前主流綠色能源的風電、光伏,其體量以及波動性、間歇性特征,都難以憑“一己之力”滿足AI帶來的增量需求。
對于這種“加與減”的矛盾,大會提供了一些創新模式和前沿實踐案例。
作為高負荷企業的代表,旭陽集團副總裁楊路介紹了自己在工業降碳領域的觀察和思考,認為綠電直連是化工行業零碳轉型的重要路徑。他還提示,除了降本增綠,從出口角度來講,綠電直連能提供清晰的物理溯源,相當于企業通往全球的“綠色護照”。
牧原新能源總經理母華威則介紹了農業企業的綠電直連應用,將前端自有的巨大分布式風光資源與生產負荷直接結合,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降低用能成本并保障穩定的電力供應。
遠景方面則介紹稱,公司的赤峰零碳氫能產業園已依托AI電力系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綠色氫氨產業基地。其產出的綠色氫氨在全球范圍內成本最低。項目通過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規劃與動態調控,塑造了風光儲與工業負荷深度融合的生態,真正實現了100%綠電直連。
張雷也強調了AI電力系統、物理人工智能將更好地助力全球清潔能源轉型。“未來30年將形成的綠色碳中和能源系統,是AI最重要的實驗場所,也是AI發揮作用的最大平臺。”他表示。
通過視頻連線參與大會的國際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阿代爾·特納也表示,自己相信未來的能源系統能夠以近乎零邊際成本、且不影響環境的形式滿足全球大部分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