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秋航空在公司官網推出“空嫂”專項招聘,首次在客艙乘務員的任職要求中明確提出“已婚已育女性優先”,并將年齡上限放寬至40歲。(10月27日 《廣州日報》)
這一打破空乘行業常規年齡限制的舉措,在輿論場中激起了不小漣漪。
當不少行業仍在或明或暗地設置“35歲門檻”時,這家航空公司卻反向而行,將招聘年齡上限劃至40歲,并賦予“媽媽輩”應聘者優先權。這則消息之所以引發關注,不僅在于它為特定群體開辟了新的就業路徑,更引起社會對職場年齡焦慮、人才評價標準乃至人力資源配置的深層思考。
從空姐到空嫂,稱謂變化的背后,是選才邏輯的轉變。長期以來,空乘行業幾乎與“青春飯”畫上等號,光鮮形象的背后,是嚴格的年齡、外貌等硬性標準。春秋航空此舉的價值在于,它將招聘重心從外在的固化標簽,部分轉向內在的經驗與能力。正如其工作人員所解釋的,公司更看重“大齡應聘者在服務家庭旅客方面的豐富經驗”。這實則是對“已婚已育”所積淀的生活閱歷、溝通能力與情緒穩定性的一種價值確認——將這些視為寶貴的“職業資本”。這也是一種更為務實、更具人文關懷的人才觀——正視并珍視人生不同階段所積淀的獨特優勢。
而這一事件的更深層意義,在于松動了當前就業結構中那道“35歲門檻”。如今的就業市場存在一種耐人尋味的悖論:在科技、互聯網等諸多領域,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往往面臨“不上則下”的困境。一邊是年輕人“求職難”的嘆息,一邊是中年人“出路窄”的迷茫,這種結構性矛盾凸顯出人力資源配置的扭曲與浪費。在此背景下,“空嫂”招聘已超越單一企業的行為,成為對僵化年齡觀念的一次正面挑戰,也為盤活全社會人力資源提供了新思路。
當然,要撼動根深蒂固的“35歲門檻”,僅靠個別企業的努力遠遠不夠。這既需要企業轉變用工理念,認識到一個由不同年齡、背景構成的多元化團隊更具韌性與創造力;也需要政策層面持續發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引導企業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用人機制。
其實,破除“35歲門檻”是大勢所趨,多地公務員招錄都適當放寬了年齡限制,2026年國考的招錄年齡放寬至38周歲,對于2026年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更放寬到43周歲以下。對每一位勞動者而言,這也是一個提醒: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唯有持續學習、不斷進步,才能牢牢掌握職業發展的主動權。
“空嫂”招聘的意義,不只在于提供了多少個崗位,更在于它如一束光,照進職場年齡焦慮的暗室,人生的下半場,同樣可以振翅高飛、翱翔云端。期待這束光能吸引更多同行者,推動各行各業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招聘壁壘;期待一個讓人盡其才、充滿活力的就業圖景早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