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2026年校本部博士招生簡章公布,非全日制會計博士每期78萬元學費引發熱議。11月10日校方回應稱,一期時長4-6年,78萬大多為學費,聯培項目費用可報銷,非全日制博士簡章明年發布,可先參考去年。然而,這份簡章一經公布,便在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78萬元的學費,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有人驚呼:這是“天價學費”,是在“圈錢”嗎?也有人質疑:如此高昂的投入,究竟能帶來怎樣的回報?這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資源的“天壤之別”,還是社會階層的“壁壘”?
實際上,面對如此巨大的學費壓力,許多潛藏在普通家庭中的焦慮與不安開始浮出水面。有人說:“我辛苦攢了幾年,也許都不夠交一年的學費。”有人在評論區留言:“這是給富二代、官二代準備的?我們普通人真是望塵莫及。”這樣的聲音,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的焦慮:在教育“金字塔”上,是否還存在公平?是不是每個有志于深造的人,都能在這個“天價”面前,選擇放棄?
更令人深思的是,校方的回應似乎并未打消外界的疑慮。雖然提到“聯培項目費用可報銷”,但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78萬元的學費仍然是一份沉重的負擔。再加上“學制長達4-6年”,這意味著一份巨額的投入,可能要持續多年才能看到“回報”。這不禁讓人問:如此高昂的學費,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質?是否在無形中,將教育變成了“資本的游戲”?
這場“學費風暴”,其實折射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在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被無限放大,成為“階層躍升”的唯一通道。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教育的公平性正逐漸被“天價”所侵蝕。那些渴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人,是否還能在“金錢門檻”前,擁有平等的機會?
更有意思的是,隨著“非全日制博士”的火熱,很多人開始反思:我們到底是在追求知識,還是在追逐資本的泡沫?是否有人在用“高價”綁架了教育的初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迷失了“學習的意義”?
或許,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思考的問題。教育本應是照亮未來的燈塔,而不是變成資本的“金礦”。面對如此天價的學費,我們更應該呼吁公平、呼吁理性,也更需要每個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保持那份最純粹的熱愛。因為,真正的價值,從來都不是用金錢衡量的。